原标题:城厢镇司法所专职社工陈瑶荣获江苏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先进个人
城厢镇司法所专职社工陈瑶荣获江苏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先进个人
日前,江苏省司法厅对江苏省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其中,城厢镇司法所专职社工陈瑶成为此次太仓唯一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陈瑶,2010年5月开始从事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十余年来,她始终坚持“依法监管、融情施教、精准矫治”三步工作法,不断创新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凭着一颗赤诚心、一份执着力,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特殊人群心中的“最美摆渡人”。
在依法监管上“狠”下功夫,刚柔并济抓管控。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以来,陈瑶始终坚持依法监管、以情相待,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平稳进入“矫正初期”,加快适应身份转换变化,提高矫正对象“知法”“懂法”“畏法”意识,通过女性“柔和化”矫正方式,发挥正向激励作用,使矫正对象真正感受到“法严情真”。社区矫正对象乔某,入矫初期是个“刺头”,时常出现不耐烦、抵触矫正的态度,不按时进行思想汇报,不积极参加集体学习和社区服务,矫正初期即出现较大“阻碍”。“必须尽快让乔某进入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角色。”陈瑶暗下决心。乔某因抵抗情绪多次出现违规违纪行为,除了刚性的警示教育和手段,陈瑶一方面坚持让乔某每日学习法律法规,并对监管纪律条款进行重点讲解,不断提高乔某对法律的敬畏意识;另一方面她主动与乔某谈心谈话,鼓励他积极工作,舒缓其因债务引发的心理压力,帮助乔某服从监督管理,最终顺利解矫回归社区。陈瑶用爱心、耐心、恒心时时刻刻敦促社区矫正对象严守纪律“红线”,重新走好人生路。
在融情施教上“细”做文章,贴心帮扶暖人心。有“刚性法律”的底线,也有“柔性帮扶”的助力。陈瑶主动了解每一位特殊人群的思想状况,积极与其本人及家庭成员沟通,制定个性化帮教方案,主动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疏导心理负担压力,助力正确认识自我、重树信心、回归社会。现年64岁的唐某多次入狱,在监狱服刑长达二十八年。唐某与妻子早已离婚,女儿也放弃了他,唐某刑满释放后,其所有家人均拒绝和他来往。唐某在监狱服刑时间较长,年纪较大,实际工作能力较低,加之家庭接纳程度低,导致唐某心理上存在包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瑶多次与唐某及其家人谈心,既听取想法,也疏导情绪;同时积极为唐某联系工作,通过多方渠道对接到某物业公司,安排唐某负责指导车辆停放、按规定收取停车费。家人看着唐某自力更生有所转变,也缓和了对他的态度,逐渐接纳。定期走访中发现唐某思想状况稳定、法纪意识增强、生活态度乐观。唐某及其女儿专程到司法所对陈瑶的细心工作表示感谢。每一名特殊人群都存在着复杂的生活背景,陈瑶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帮助这些曾经犯过错误的人重新回归社会、焕发新生。
在精准矫治上“创”出思路,多元探索走新路。陈瑶始终把防脱管漏管、预防和减少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作为长期工作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对接,成立五彩志愿服务队,探索社区矫正“新模式”。“红蓝榜”分类管理制度、“一对一”帮扶机制、“法治书场”公益劳动基地......社区矫正对象自主管理的创新做法被不断推广。社区矫正对象孔某对矫正工作有严重抵触情绪,认为矫正对象身份影响其工作生活。陈瑶主动联系社会组织一起介入,在全面掌握孔某的工作生活环境后,多次上门走访倾听内心声音,详细分析孔某抵触原因。针对其“好面子”“怕丢人”这一特点,通过分类矫治,制定“一对一私人”方案,利用其“理发师”这一职业特点,设置爱心义剪岗,组织其在雷锋日、重阳节等节点穿上志愿者红马甲开展社区服务,引导他感受助人自助的乐趣。居民群众的声声感谢让他重新找到了价值,孔某开始主动配合矫正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孔某主动歇业报名加入光辉战疫突击队,日夜值守一线,参与小区隔离工作。目前,孔某虽已完成解矫,但是他依旧活跃在服务社会的一线,义务献血、灾情捐款、慰问老人……在帮助困难群众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孔某的转变不是个例,在陈瑶耐心引导和精准帮扶下,有的矫正对象成为创业致富能手;有的矫正对象主动向农村孤寡老人、军烈属捐赠食品、药品;有的长期资助特困家庭和学生等等,一个个“光辉志愿者”不断涌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的关爱。
十年芳华,初心不改,忠于使命,敢于担当。陈瑶燃烧着绚丽的青春,用奋斗的姿态书写美丽篇章。用至真至情为特殊人群,点亮一盏盏回归路上最明亮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