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4只次新基金作别市场业内呼吁优化公募产品“募、投、管、退”流程
34只次新基金作别市场业内呼吁优化公募产品“募、投、管、退”流程
成立不足1年就清盘,有34只次新基金在去年正式“告别”市场。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次新基金密集清盘,主要有“帮忙资金”离开、新基金“消化批文”、基金缺乏赚钱效应,以及新基金缺乏市场适应性等原因,但基金“清盘”整体有利于基金产品优胜劣汰。
近日,富国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富国中证ESG120策略ETF获得上交所同意基金终止上市。
这一基金成立于2021年6月16日,当年12月14日清盘,成立不足半年就快速退出市场。2021年三季报数据显示,该只基金存在5个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比例为57.34%;其中有两大机构三季度分别清仓式赎回2000万份和4000万份,另外三家机构中,也出现636万份、100万份的净赎回,228万份的净申购。
截至2021年12月3日,该只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已触发基金合同终止事由,进入清算程序。
另外,建信中证1000ETF、银华中证800汽车与零部件ETF、中银诚利等产品,都是成立不足1年就清盘的次新基金产品。
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3日,自2021年以来清盘的基金中,成立不足1年的次新基金数量多达34只,创下近3年新高,在全年清盘基金数量占比为14%;而在2019年~2020年,清盘的该类次新基金数量分别为12只、26只,在当年清盘基金数量占比分别为9.09%、15.03%。
谈及次新基金密集清盘的现象,北京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负责人表示,清盘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机构定制产品,这类产品投资资金到期后,可能没有及时找到接续机构资金,会导致产品清盘;另一个是为“消化批文”而找“帮忙资金”成立的产品,成立后很短时间内“帮忙资金”离开,也会导致产品无力存续从而清盘,这类产品自身往往也缺乏生命力,或成立时行情欠佳,新发时就成立困难。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一位分析师也认为,次新基金清盘可能有四方面原因构成:首先,现在机构定制化产品逐渐增加,当机构退出产品时,基金会清盘;第二,基金运作不尽如人意,缺乏赚钱效应,且规模持续保持较低水平;第三种,产品难以匹配到合适的投资者,产品发展难以打破僵局;第四种,基金产品的设计被市场证明较为失败,缺乏布局未来价值。
从市场角度看,整体市场疲软也是次新基金清盘的一大因素。2018年新成立基金数量758只,有49只次新基金清盘。
上述北京公募绩优基金经理表示,熊市时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对基金的需求均有所下降,小基金也较难做大,这可能是熊市中清盘基金数量较多的原因之一。另外,当某一特定策略失效时,对应策略的基金清盘数量也会增加,比如如果新股频频破发,那么打新策略基金清盘的概率就会增加。
上述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也认为,当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大多数的投资策略都是可以比较容易获取正向收益的,但当遇到极端市场行情时,策略是否能够抵抗住突发的回撤,基金经理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渠道和公司是否还有力度去推进基金的销售,就会变得不确定。
随着基金清盘的常态化,基金行业从业者目前更为理性看待基金清盘的影响。
上述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也表示,存量基金的竞争非常剧烈。缺乏品牌号召力、缺乏产品吸引力和渠道认同的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未来行业分化或将在竞争中进一步加剧。
部分业内人士也提及,纯粹消化批文性质的短期发行和清盘,可能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并建议继续完善基金发行机制,优化公募产品“募、投、管、退”流程。
上述北京公募绩优基金经理认为,可以完善合同中的自动中止条款,加强基金的信息披露,简化清盘时的持有人大会流程,使得基金的清盘更加透明和有效。
上述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也表示,需要更多的从市场角度来看待,进一步放开产品的注册制度,也必须接受部分产品的设计失败,容忍一定程度的短期清盘现象。另外,在基金公司端,应该在产品设计端进行审慎规划,专业设计。在销售端,也应该确立产品引入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合理审核,确保募集环节的产品质量和与客户的匹配程度。
“从行业监管角度,对于出现多只产品发行后短期清盘的基金公司,可以进行问询和要求公开披露相应事实,对短期清盘行为显著且无法给与合理说明的,或对行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基金公司,可以严格其基金备案流程。”该分析师称。
【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