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确保安全生产,江苏多地出实招
确保安全生产,江苏多地出实招
工业企业安全风险报告是安全生产监管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可面对面广量大的企业群体,如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呢?记者从江苏省应急管理厅获悉,今年,江苏将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报告质量和大数据运用上,着力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精准监管执法,进一步防范化解全省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新招实招呢?
根据江苏省去年2月实施的《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规定》,企业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完成安全风险定期报告;新建企业应当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三十日内完成首次安全风险报告,涉及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在试生产前完成报告。有新增较大以上安全风险等情况的,应当在确定或发生变化后十五日内进行变更报告。
为切实提升风险报告质量,南通市应急管理局1月底组织召开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提质提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质量必须高”“执法必须严”的要求。该市通州湾示范区狠抓调查核实,坚持春节期间不“打烊”,组织专人对系统内企业特别是列入注销和新增企业进行电话联系,挨家挨户上门核查,拍照留存对比,全面摸清工业企业底数,确保一家不落。“我们将持续开展粉尘涉爆、金属熔炼熔融、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报告‘三级复查复核’全覆盖,对‘零风险’报告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20%,倒逼工业企业落实安全生产风险报告主体责任。”南通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徐荣说。
一些城市还充分运用高科技新“利器”,来助力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常州创新研发“常安码”,手机扫一扫关键岗位或风险点张贴的“二维码”,相应的安全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以及主要的管控措施、应急措施一目了然,事故隐患也可以及时上报,可实现风险隐患全流程管控。苏州太仓市将企业风险报告的范畴延伸到一般以上安全风险,当地建立监管平台,逐一明确风险的管控措施,并标明相应检查要点和检查依据,为企业自查、专职安全员巡查和监管人员执法检查提供指引,确保现场问题找得准、检查要点不漏项、督促整改更专业。
统计显示,去年,江苏共有32.7万家企业首次报告较大以上风险51万条并落实管控措施;江苏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开展风险报告专项执法7526家企业,立案1769起。截至今年3月16日,全省已有29.6万家企业完成一季度定期报告,完成进度超过90%。这些数据也进一步说明通过广泛动员、层层推进,全省各地已初步形成工业企业主动辨识、管控和报告安全风险的良好氛围,安全风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江苏将加大风险报告数据的研判运用,依托风险报告结果开展精准监管执法、分级分类执法。将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系统,综合分析研判企业人员素质、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管理水平、风险隐患、工伤事故等要素,结合专家评估论证结果,建立风险指数模型,评定企业风险指数,为企业安全风险“画像”。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风险报告与监管执法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一方面,把固有风险点较多、重点风险突出、管控能力不足、易形成重大隐患、发生事故概率较高的企业作为年度重点执法对象,另一方面,强化监管执法信息反馈,不断丰富企业风险指数研判评估数据。
“今年,我们将继续秉持精细化质量管控的理念,开展风险报告质量线上线下巡查抽查,推动企业如实报告存在的较大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将以系统思维深化风险报告工作,坚持常态化推进、动态化提升、智能化运用,切实解决安全风险“查不出来、查不过来”的问题,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毕然 严小娟 编辑/玉洁)
关键词: 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