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组织走 靠着党性干
本轮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航空港区党工委迅速研判,决定建设气膜方舱实验室,提高区内核酸检测样本容量,加快核酸结果反馈,以最快速度筛查出重点人群,为疫情研判提供最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准确依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挑战。与病毒赛跑,必须争分夺秒,还要在每一个环节上力求质量。区组织人社局主动作为、勇敢担当,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服务专班,筹备、协调、运行、保障,攻难关、提质效,以最快速度高规格高标准建设气膜方舱实验室,并实现了高速高效运行,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疫情防控大局尽责任、做贡献。
两天两夜,再现“港区速度”
10月19日上午10:00,区组织人社局综合处处长赵永辉接到一项紧急任务——搭建气膜方舱实验室。
赵永辉闻令即动,迅速进入状态。可第一个难题迎面而来——选址。根据了解到的情况,作为承担核酸检测任务的实验室,必须要建在限高5米、兼顾密闭性和透气性的地方。
“时间紧、任务重,这事咱又从来没接触过,这一时半会上哪儿找地方去?”赵永辉这下犯了难。但作为气膜方舱实验室服务专班负责人,越是急难险重的任务,越是不能退缩,必须得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找项目工地,找建成厂区,找车间学校……在和多部门协调沟通之下,赵永辉初步选定4家企业厂区和3所学校,并立即去实地调研考察,多番对比之下,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体育馆最符合要求。在获得专家和领导的肯定之后,场地终于敲定。
19 日下午,40 名安装工人、4 名水电工陆续到位。赵永辉随即带队开工,用4个小时,清理规整完毕700平方米的施工场地。可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学校现有电路不符合要求,无法满足实验室用电需求,必须更换输入电源为AC380V/220V的三相五线,并使用相应的配电箱。
要接高压电,上哪里找电缆?在多方打听和沟通之下,专班人员终于找到电缆供应商,经过一番协调,待电缆运输到学校体育馆,已是20日凌晨3:00,一天一夜快要过去了。
然而,又一个难题摆在面前,460 米电缆,1.2 吨重,人力怎么搬得动呢?于是,专班人员紧急联系1台吊车、2台叉车、2台液压搬运车,沟通卡点,保障车辆通行。与此同时,相关物资的筹备运输也在紧急协调着。20日零点,实验室第一批基础建设物资到位,凌晨4点,第二批基础建设物资及部分仪器到位,气膜方舱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搭建气膜、改造水电、筹备物资、安装设备,直至21日6:00,实验室雏形基本形成,并准时通电。早上8:00,实验室开始试机,正式建设完毕。
两天两夜,历时30个小时,从无到有,赵永辉带领区组织人社局3名工作人员,完成了气膜方舱实验室的选址搭建,再现了“港区速度”。而在这两天两夜里,每个人都没合过眼。
用心服务,再现“组工担当”
实验室投用后,入驻实验室的医护人员和专班工作人员也会即刻到达,人员的接送、饮食、住宿等方方面面都要提前安排、稳妥保障。
这项任务落在了区组织人社局综合处科员王宇航身上,“医护人员是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我们不能在后勤上有任何招待不周或马虎大意。”鉴于疫情之下众多酒店营业状态更新不及时, 王宇航开始“扫街式”搜索,经过多方协调,终于赶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确定了酒店,解决了住的问题。
吃的问题也不能敷衍。气膜方舱实验室每日检测量大,医护和专班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赵永辉多次强调,一定要保证医护人员出实验舱后就能够吃上热乎饭。多方寻找之后,最终确定由一家餐饮公司“点对点”为气膜方舱实验室供餐。一方面,结合工作情况灵活安排就餐时间,根据检测进度与供餐人员沟通备餐情况,以实现医护出舱即供餐。另一方面,不仅结合了医护人员地域不同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还在食材采购、食物运输、人员管理上都实现了封闭管理,确保饮食安全。
相比之下,专班工作人员的住宿条件则艰苦得多。因疫情之下资源有限,也为了保障工作质效,气膜方舱实验室服务专班就地取材,改学校教室为工作人员宿舍,搬运组装上下铺的木板床,总算是在特殊状态下,为所有人创造了一个临时的简陋的“家”。“条件是苦了点,但为了完成任务,早日战胜疫情,这些苦算不了什么。”区组织人社局社保中心科员梅兹理说。专班同志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凝心聚力,再现“组织魅力”
气膜方舱实验室承担航空港区三分之二的核酸检测任务量。在高强度、超常规的作业环境下,实验室全体人员必须团结协作、全力以赴,保障样本检测速度。如何带好队伍,凝聚合力,发挥组织优势,赵永辉处长想出了“三个妙招”。
建支部,让党旗飘起来。气膜方舱实验室第一时间成立临时党支部,组织医护和工作人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疫情防控最新政策和要求,让党员干部讲心得、谈体会,比学习、拼干劲,真正让党旗在疫情一线高高飘扬。
建制度,让党徽亮起来。战斗堡垒建立起来了,关键还要发挥作用。面对百余人的管理队伍,赵永辉创新使用局内的好做法,迅速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积分制管理制度,并组建5个工作小组,对各位人员定岗定责。每名同志都清晰自己的工作目标及职责所在,纷纷比积分数、比目标完成率,你追我赶、团结活泼的氛围已然成形。
优流程,让党员动起来。质效是气膜方舱实验室的生命。前期工作人员对数据上传系统不熟悉、数据量大,造成数据积压,数据上传小组立马总结分析问题,绘制工作流程图,探索形成一套高效的数据录入模式,做到了随出随报。对于如何避免试管排版错误造成信息错乱问题,大家也建言献策,并达成共识,建立复核机制,对扫码接收之后排板的试管,每板随机抽取3-5管,确保分拣排板正确。正是紧盯样本开箱、实验检测、信息采集、数据上报等关键节点,一步步优化流程,现在的气膜方舱实验室日均核酸检测数量已是试运行时的4倍。
每天熬夜到两三点,一早六点就起来开始安排新的一天工作。十几天内,天天如此。问及是否累时,赵永辉处长说:“有啥累的,我是28年党龄的党员,干了26年的组织工作。组工干部就是要顾大局、讲政治,在大战大考一线彰显党性,这时候是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把职责工作干好、为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抗疫努力,就是我首要任务,也是我最大心愿。”朴实的话彰显了最赤城的心。这,就是组织和党性的魅力所在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