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以优越“软环境”提升经济“硬实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向企业相关人员讲解惠企政策。
2022年,阳泉高新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实施“五区共建”,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决胜高质量发展新战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硕果累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以优越“软环境”提升经济“硬实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全国、山西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首位战略,对标“三无”“三可”目标,落实“五有套餐”,持续创优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高新区在“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基础上,全面接好用好省市下放1364项行政职能,并积极向上争取与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审批事项和社会管理职权,做到“办事不出区”。围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探索“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新模式,提升企业开办“一件事”套餐覆盖面和集成度,做到“最多跑一次”。同时,在“一支队伍管执法”的基础上,深化园区和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做到执法力量下沉、重心下移,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确保监管“无处不在、无事不扰”。此外,在“一个大厅管服务”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试点建设社区便民服务站,打造“7×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超市,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办、自助办”,并夯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基础,持续简化工程项目和企业开办审批流程,大力推进“全程网办”“市域通办”“不见面审批”等政务服务,推动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预约办”。
山西天和盛环境检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采集样本进行检测。
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推动项目建设加速快跑。高新区积极推进核准类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实现10项核准类事项承诺即办,推动8项区域评价事项全面完成,成为山西省5家区域评价全覆盖开发区之一,并实现14项省定统一服务事项全部免费,率先探索简易低风险项目技术领域“双承诺、免评审”模式。去年以来,企业投资项目实现应承诺尽承诺,承诺项目达到29个。同时,坚持七大园区建设与盘活低效用地一体推进,分批次推进征地拆迁和园区建设。2022年,打造753万余平方米平台,出让标准地11宗73万余平方米,建设标准厂房13.8万平方米,推动12个项目全面加速建设,带动投资20.28亿元。此外,在原有“领导领办+招商交办+园区帮办+审批代办+专业平台+在线审批”的“六位一体”领办代办服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代办人员,提升工作标准,建立一项目一方案一清单一评价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公布首批67项代办清单,打造全流程、全周期“泉代办”品牌,先后为71个项目140项手续提供全免费全代办服务,做到了“区内事区内办,区外事协调办、应代办全代办”。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市场主体共克时艰,实现倍增。高新区初步构建了“1+4+N”的2.0政策体系,即以《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统领,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育4大板块为核心,N个政策为配套的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全年先后出台各类政策15个。同时,围绕“十大平台”建设,开展“高企科小”双倍增、规上工业双倍增等十大专项行动,培育新增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双创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8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家,“四上”企业达到196家。市场主体数达到1.73万户,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8.13%,其中新设市场主体5154户。此外,设立山西省首家区级金融服务中心,构建“金融服务中心+产业基金+融资担保+应急周转”的金融服务体系。2022年,累计为企业协调银行授信1.52亿元,提供2.22亿元应急周转金,累计减税降费3.84亿元,确保各项金融惠企政策直达市场主体,助力实体经济培育壮大。
人才工作硕果累累
高新区聚焦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紧扣创新驱动引才聚才,精准施策选才育才,优化政策环境用才留才,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高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扩大人才增量。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阳泉市人才激励二十条(试行)》关于创新人事和薪酬制度、多渠道加快人才引进有关精神,坚持体制内引才与市场化引才相结合,不断创新引才方式、拓宽引才渠道。通过双招双引,高新区加速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集聚化、装备制造产业数字智能化、新材料产业应用高端化。2022年,华瑞纳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引进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在内的人才团队;中关村智酷与东北电力大学合作,引进人才团队;山西曾益聚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北大学合作,引进项目研发人才团队。
高新区开展线下招聘会,广纳专业技术型人才。
强化人才扶持培育,提升人才质量。高新区整合区内17个部门机构,调整人才领导小组成员,修订完善《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高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同时,落实落细人才扶持政策,发放生活补贴88.8万元;落实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政策,为个体创业人员申请创业担保贴息贷款22.5万元,有效解决了创业人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采取“招聘+培训+就业”的模式,累计开展十余个工种1627人次职业技能培训,全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强化服务供给方面,高新区加快完善人才公寓配套保障,筹集48套精装人才公寓,为高层次人才留用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人才平台建设,强化载体支撑。围绕打造百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高新区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目标,以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山西智创城7号为抓手,与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大力推动山西曾益聚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北大学共建产学研科研中心,打通创新链、要素链、产业链之间的壁垒,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重点推进中关村智酷和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工智泉双创学院”项目等16个项目合作。在深化省校合作方面,主动邀请北京15所高校开展校地共建暨访企拓岗对接交流活动,并与山西大同大学、阳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省校合作框架协议。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2022年,高新区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新优势,全力统筹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互促共进,为建设数字阳泉发挥积极作用。
加紧布局数字新基建。高新区大力推动数据中心建设,百度云计算中心13个模组已建成投用,服务器装机24.5万台。按照“零碳数据中心”标准,把握能耗双控要求,高新区加快推进阳泉云峰数据算力中心建设,引进成都中科院山西节能云存储中心项目、深圳易信阳泉节能数据中心项目,打造数据中心集聚区。同时,积极推进“双千兆高新区”建设,三大运营商在高新区共布局5G基站344个,5G移动网络已全部覆盖,5G规划达成率为100%。
围绕打造“智车之城”,高新区全面推进“车城网—车路智行新生态”项目。
稳步推进数字产业化。高新区强化龙头引育,依托山西智创城7号、中电阳泉数字经济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园等创新载体,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运营模式创新,全力引进以数字化为主的优质企业。围绕打造“智车之城”,高新区全面推进“车城网—车路智行新生态”项目,完成市区50个重点交通点位双向200千米路侧感知、路侧通信等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改造;部署到位9种类型41台自动驾驶车辆,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参与制定自动驾驶出租汽车、公交车、车路协同信息交互技术等团体标准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制度13项;搭建“智慧+”车城网管理平台,优化信控系统,实施智慧交通,实现节能降碳,城市主干路段通行效率提升60%以上。同时,新石器5G+无人车商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已投放30辆无人车,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多元化服务。
全面促进产业数字化。围绕智能家居制造,高新区在推动尊特数码投产达效的基础上,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推动年产300万台智能终端项目、配送机器人等项目落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围绕数智双碳产业,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为牵引,挖掘数字场景30个,并按照“科研—中试—厂房”建设模式,投资建设数智低碳示范产业园。围绕智慧物流产业,立足“物流+互联网+大数据”相融合的一体化新生态,在华远陆港大宗商品交易、网络货运等项目落地基础上,启动数字科技产业园建设。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深入调研区内企业数字化需求,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百度云计算技术(山西)有限公司的百度云计算(阳泉)数据中心,被国家工信部公示列入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典型案例名单(大型数据中心),并入选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华鑫电气等5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尊特被认定为2022年省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华鑫电气、冀东水泥被认定为2022年山西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积极推进治理数字化。高新区推动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在实现全域自动驾驶基础上,推动智慧出行、智慧交管、智慧运管、智能网联等业务系统建设,打造全国中小型城市智慧交通的先行标杆。选取天峰国际和桃园社区作为试点,开展智慧社区建设。此外,大力推行审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截至目前,高新区集中审批事项249项,全程网办率提高至70%。吴珊 刘梦琪/文 图片由高新区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