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三门峡市农科院:专家送经来 菇农乐开怀

2月16日,河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三门峡综合试验站站长、三门峡市农科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杜适普带领食用菌科研专家团队,来到陕州区张湾乡大坪村开展技术指导,助力香菇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大坪村绿然农民合作社,堆积如山的木屑在阳光下散发出淡淡清香,运送木屑、菌袋的车辆来往穿梭,拌料、装袋、灭菌、转运、接种、刺孔……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派不负春光抢抓农时的繁忙景象。

据介绍,陕州区农业农村局根据产业规划和现实情况,协调区乡村振兴局于2022年6月份由财政出资260万元、绿然农民合作社自筹100万元,建设食用菌、蔬菜基地,建设大棚26座,占地50亩,日产食用菌5000袋,为基地及周边种植户提供物料及菌袋,助力乡村振兴。绿然农民合作社的26座大棚为新发展的香菇种植基地,此时正处于香菇菌袋的刺孔、转色关键期,管理不善会产生烧袋、坏袋、延迟出菇、产量下降等后果。在陕州区蔬菜生产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带领下,食用菌科研专家团队一行通过实地查看,与合作社负责人深入交流,根据品种特性、菌袋发菌情况,针对刺孔时间、刺孔数量、养菌环境控制等进行详细指导、解答疑问。

“杜所长,这些菌棒我们是同时接种的,有些长得快,有些长得慢,这是啥原因?”张湾乡大坪村绿然农民合作社负责人杜创帅不解地问。

“这个主要是含水量高,沿这个边1厘米以内刺些小孔,这样菌菇很快就都能长起来。”杜适普拿起一个袋料解答。

“咱这个袋现在不是满了吗?一般一袋刺几个孔?这跟出菇量有关系没?”杜创帅又问。“一般情况下5斤多的袋子,刺五六十个孔比较合适,如果超过80个,容易散失水分。而且刺孔多了它会出得密,出的菇就小而薄。”杜适普耐心地回答。

据了解,该基地采用“合作社+农户”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带动50多名脱贫群众和闲散劳动力常年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2.5万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与市农科院合作,农户有啥技术问题,联系农科院专家,他们及时到场给我们指导。”杜创帅高兴地说。专家团队不仅关注菌菇原料供应、产业发展、市场导向,还帮助分析合作社生产管理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杜适普说:“农科院食用菌科研专家团队跟企业合作得很紧密,也很想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今后我们会在关键时间点,派专人‘蹲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 农民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