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建“强引擎” 激活发展“新动能”
合作共建园区,是开放创新的先行军,更是积极融入发展战略的前锋地。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为大丰区在全面建成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指明了前进方向。
【资料图】
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大丰区始终坚持“高目标追求、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战略机遇,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常盐工业园区、苏盐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合作共建“强引擎”,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大丰新篇章。
瞄准产业链条,建设承接转移“主阵地”。
产业项目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022年,大丰区南北合作共建园区牢固树立链式集群发展理念,充分彰显自身优势特色,经济指标增幅显著,产业项目层级提升,项目“盆景”转化为发展“风景”,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走进位于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的盐城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多条现代化生产线依次排列,机械手臂辗转挥舞,一辆辆AGV小车忙碌穿梭。作为晶硅光伏产业链的“链主”企业之一,正泰新能源电池片和组件项目从签约落户到一期投产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2022年实现开票销售77.8亿元。
穿行在常盐工业园,只见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各施工单位开足马力、抢工会战,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卷,正在建设中的一个个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好项目令人期待。该园区2022年完成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94.1%。
苏盐园区立足大丰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积极主动承接苏州新一轮产业转移,紧盯头部企业,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努力打造苏州先进制造业配套生产基地和临港产业承载区。2022年,园区新开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6个,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赋能,下好绿色发展“先手棋”。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在。各合作共建园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不断壮大和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项目“含新量”推动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在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上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在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一栋“可阅读”的标志性建筑令人“眼前一亮”。该建筑在建筑节能、绿色建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外立面遮阳玻璃百叶、屋顶花园和垂直绿化等绿色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光伏和电储能等绿色能源系统,同时就近引河灌溉景观与生态共融共生,获得LEED金级认证与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运行标识。该区聚焦特色化、绿色化和专业化,坚定走出一条产业规划绿色化、项目引进绿色化、配套服务绿色化之路,努力当好大丰区绿色发展的“先锋队”。
如果说高质量产业项目是推动双向融合的“加速器”,那么科技创新就是点燃“加速器”的“主引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智造之核”,常盐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紧扣“智改数转”,大力推进“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企业上云”,奋力抢占数字化转型“智”高点。园区内的江苏谷登工程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持续加大技改投入,先后新上数控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实现降本增效;上海特瑞机械设备盐城大丰有限公司通过传统产业数字赋能,推动设备“上云”,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衔接更加流畅。
提升发展格局,打造深度融合“新样板”。
持续放大“飞地效应”,高质量打造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让沪丰两地合作互动更为紧密。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项目导入提质、营商环境提级、园区发展提速,在“接轨大上海,深耕长三角”的生动实践中,集聚更多发展新动能。
走进常盐工业园区,新一轮的发展热潮扑面而来——一边,是加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一边,是日新月异的园区面貌。该区坚持产城融合,高质完成园区规划,进一步提升园区能级,同时对道路桥梁、河道管网进行改造提升,加快推进人才社区和医疗科技产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建设,补齐建成区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功能短板。
作为苏州盐城两地产业协作桥梁和纽带,苏盐园区坚持更高的追求。该区主动承接苏州新一轮产业转移,把大项目、好项目、龙头项目招引摆在最突出位置,大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建成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实现“三年大变样、五年见成效”的目标,打造成具有鲜明苏州特色、富含苏州元素的“南北合作共建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