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欧洲去――记甘谷女子王保康的旅欧生活

□杨岁虎


【资料图】

蛟龙舞动将人群聚拢,锣鼓声声把欢乐传颂。在举国欢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海外华人华侨也用各种方式,向当地人传递“中国年”红红火火的热烈气氛,和喜庆祥和的文化魅力。

斯洛伐克,一个中欧内陆国家,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春节期间,这里举办的“欢乐中国年暨中华文化日”活动,不仅给旅斯华人华侨带来了喜庆祥和的浓浓年味,更促进了斯洛伐克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喜爱,增进了中斯两国人民的友谊。戏曲,旗袍秀,茶艺展示,古琴表演,吸引了众多民众。

在这些活动中,源自中国的书画作品更是大放异彩。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写福、送福,让当地民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年的味道。一幅幅在宣纸上晕染的中国画,让习惯于欣赏油画的民众惊叹不已。

活动现场,一位身着旗袍、优雅微笑着的中国女画家,用毛笔蘸上不同的颜料,在宣纸上挥毫晕染,不一会儿,纸上便诞生了一幅富贵吉祥的中国牡丹画。

这位女画家,就是在异国积极宣传中国文化的甘谷女儿王保康。在活动现场,能得到王保康画作的斯洛伐克人,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不停地向她表达谢意;还有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的斯洛伐克人,也欣然拿起毛笔,在王保康的指导下落笔挥毫,然后开心地拿着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幅中国画作品,和王保康合影留念。

出生于甘肃甘谷一个教师家庭的王保康,1997年就出国定居在斯洛伐克。在那里,王保康鉴赏了大量的西方油画,然后在她喜欢的中国牡丹画创作中融入了西画特征,把中国生宣的墨韵、熟宣的古雅与西洋画的新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宁静典雅、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王保康的绘画与她的性格一样,温和淳厚、宁静典雅、富有生机。她以娴熟的技法,表现花瓣、花茎、花叶的质感,不同部位质感的差异,形成了画面中的节奏与交响。其画作手法细腻,色彩饱满,反映出现实生活的美满与愉悦。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蕴蓄情感,欣赏她的画,不仅可以感受到宁静而温馨的意境,还可以领略到画家的艺术修养和人文内涵。

自在国外定居以来,王保康的牡丹画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追求天趣自然、力图充满生气。她的画线条精微,画面明快光影交融,空间深邃层次分明,耐人寻味又富有神秘感,既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恬静、典雅,也融入了她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及契合时代的审美意识。

绘画是视觉艺术,看画除了看画的是什么,主要是欣赏画的构图、色彩、光线、气氛、意境。王保康的牡丹画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欣赏时观者还能通过自己的想象获得无穷的乐趣。

作为中国人,身处欧洲,中西方艺术的交融在她笔下便是必然。经过 多年积淀,油画的魅力在王保康的中国牡丹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王保康认为,物体上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物体的色彩不完全是固有色,它还有光线和周围环境反光的影响。她的牡丹画造型优美,能巧妙利用光来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感,在色彩运用方面也是得心应手,笔触细腻,画面上表现出强烈的肌理效果,或厚重、或茂密、或光滑,给人一种特殊的材质美和立体感。文艺评论家古利先生指出:“她的作品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在展现自然风貌方面,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意义。我们能感受到牡丹精神勃发的情状,色彩单纯的强烈对比看得出画家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呈现出一种智慧和灵气。我们在观看此画时,瞬间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立马融入到画家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身在他乡,王保康的中国心从未改变。她常积极参加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的各项文化交流活动,她的作品多次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近年来,她在斯洛伐克考门斯基大学孔子学院教授中国画,常到当地中小学开展文化交流,捐赠作品参加慈善义卖,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斯洛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