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宿迁市大力推进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工作

京杭大运河宿迁段又称中运河,开凿于清康熙年间,全长112公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市区段长约41公里河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是宿迁最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沿线文物资源,尤其是河工类文物资源极其丰富。为做好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宿迁市多措并举推进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工作。

一是开展运河沿线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编制《大运河宿迁至皂河段河工遗存考古调查勘探方案》,组织人员对东起宿迁闸、西至宿迁、徐州交界的运河沿线河工类遗存进行全面调查,发现泇运河、十字河、董坝、支河口竹络坝、十字河竹络坝、柳园头闸、利运闸等十余处河工遗存点,为推动宿迁运河文化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二是组织运河沿线考古调查勘探。先后组织实施了皂河龙运城、惠然实业码头、北京路快速化改造沿线、中运河宿迁闸西水源移址工程、骆马湖水源工程等涉及大运河的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各项目所得考古资料对探明大运河宿迁段沿线文物分布情况、原始地理环境情况和研究河道演变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注重搜集、记录大运河文献资料。搜集了大量运河相关文献资料,如《行水金鉴》《南河成案》等明清两代河工类专著、《黄河南河图》《四省运河泉源河道全图》等清代舆图、《宿迁县治》等地方志资料、《中国水利发展史》等现代研究著作、《京杭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考古报告》等考古报告等。同时通过现场记录等方式,搜集了大量与运河相关的民间传说、戏曲唱词等资料,为运河文化研究积累了丰富史料。

四是召开大运河文化研究座谈会。多次组织文史专家和考古工作者,研究运河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新发现,研判文献记载的遗存点可能的位置,考古新发现遗存点的性质等。

五是征集大运河相关文物资源。先后在支口街道征集到修建支口大桥所用青砖三块,通过研究支口大桥所在位置,为探明清康熙年间开通的支河口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晓店街道征集到修闸所用条石一件,青石质,上有三处燕尾榫,经研究,应是建于清乾隆十四年的柳园头闸所留遗物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