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办小学里的“大学校” 南京市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教研
去年秋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半年下来,课程实施效果如何?今天(3月7日),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的“立足真实问题 寻求有效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教研活动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举行。
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报告厅,三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不同的综合实践课程《绘制拖把使用说明书》《探秘心锁环》《我是小小设计师》。其中《我是小小设计师》综合实践课,是让学生们化身为小小设计师,分为不同研究小组,有动物研究小组、植物研究小组、成本研究小组等,进行探访研究。
学校副校长蔡琳说,学校围绕“立足真实问题,寻求有效实践”,为一到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课表,比如围绕种植开设城市小农夫课程,另一类是结合节日、节气等开设主题课程。“孩子生活在校园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像今天微课堂展示,对比种植水生和土培生菜问题,让学生发现两种种植的不同。还有在菜地里面,孩子们发现两块菜地同样种着包菜,生长的情况和被鸟儿吃掉的情况各不相同,他们就生成了驱鸟器的微课。”
在学校的实践园中,各个年级展示着综合实践课程的收获,低年级的小朋友更多是感知、观察,中高年级则是动手实践。现场,六年级的学生绘制“千里江山图”景泰蓝,五年级的学生研究钩织,学生王嘉淇说:“除了学习钩桂花,还有宁兰花,还有丁香。校园中有桂花树,观察桂花可以编织出桂花,通过制作桂花对语文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语文老师周昕说,通过带着学生们观察校园中的桂花树,学习钩织,丰富学习体验。“这个主题是源于我们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桂花雨》,里面有摇桂花、赏桂花,我们年级组就以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这是一个系列课程,学生研究桂花,制作美食,学习桂花钩织,走进非遗,也是让学生们传承文化。”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王少峰介绍,去年新课标颁布后,江苏也出台相关文件,南京各小学都积极响应,每周一节综合实践课走进学生课表。目前,很多学校都是以学科老师兼职等方式,创新课程融合和超学科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专职老师从整个师范培养体系当中还没有这一块。目前,大家基本上处在一个摸索期,很多老师是兼职的。比如数学学科,做一些跨学科主题活动,还有超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面对一些真实场景,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比如今天给低年级的孩子做拖把使用的说明书。南京有一部分专职教师,也有一部分从综合实践发展而来的骨干教师。”
下一步,教育部门也会继续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师资培训和课程探索。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通讯员/许小娟 编辑/汪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