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兴化市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密码”
近年来,兴化市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充分挖掘保护传承乡土人才传统技艺,为乡村振兴储备高质量人才队伍。
平台赋能,“老行当”适应“新需求”。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扶持办法》,建设“非遗”展示馆,依托“八字桥”文化广场打造乡土人才展演平台,着力提升乡土人才的技艺水平。在中小学开设民间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外兴趣班,组织乡土人才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推动本土艺术传承。打造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6个、大师工作室37个,定期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引导文创人才与乡土人才合作开发旅游纪念品等新产品,让传统技艺工艺品焕发出“第二春”。
牵线搭桥,“乡土气”链接“科技风”。与扬州大学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组织乡土人才技能培训近5000人次,推动乡土人才学习研究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模式,助力湿地稻鱼共作等23个乡村产业项目提质增效。与江苏大学共建无人农业系统研究院,探索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共同开展乡村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解决技术难题172个。组织专家教授与特色产业村进行“一村一品”结对,23名专家联合47家种植合作社获批省级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乡土人才科创水平,推动兴化河蟹、大米、香葱等产业创新发展。
多维扶持,“小行业”带富“大批人”。建立乡土人才信息数据库,靶向提供创业培训、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近年来扶持乡土人才创业致富超4.7万人,发放扶持奖励7481万元。创新发展涉农新业态项目,助力特色田园乡村多种模式运营,打响“碧水东罗”“渔韵刘泽”等特色田园乡村品牌。通过乡土人才带动、农民合作社经营等,发挥乡土人才带动致富作用。推广“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蟹库网”“中国木船网”,吸收劳动力近2万人,有效拓宽乡土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就业致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