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12日下午,一场主题为“党建联建融合互促 商治解决企业员工用餐问题”的座谈会在城北街道举行,街道通过党建联建机制邀请党代表、融合互促共同体代表、村党组织书记代表、两新党组织及企业主代表、企业员工代表等齐聚一堂,与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话交流,开诚布公找问题、开门纳谏求共识。来自中央党校、省委党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的专家教授出席旁听,考察调研温岭民主协商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和经验。
据了解,“中国童鞋之乡”城北街道总面积约12.2平方公里,拥有企业900余家。发达的制鞋产业吸引了6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此安家立业,再加上2万多的本地人口,辖内人口密度是浙江省人口密度的12倍,吃、住、行等刚需问题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难点。以“吃”为例,城北辖内有在册餐饮店540余家,但生活成本的逐年上升、下班休息时间的短暂、就近不就远的生活习惯,让多数企业员工更愿意选择厂门口的流动摊。对于务工人员来说,企业食堂是降低就餐成本的最好选择,而由于历史原因,城北多数企业并没有厨房等配套用房,在900余家企业中,有集中厨房、外包食堂的仅占7%左右。
“很多员工是计件工资,时间对他们很重要。如果厂里有条件提供饭菜,他们就不会去选择厂门口的流动摊了,但现实是有食堂的企业太少了。”足友体育员工李萍道出了多数员工的心声。从员工角度来看,流动摊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由此带来的交通拥堵、食品卫生、噪声扰民、环境脏乱等问题让群众诟病。
能不能在社会治理和员工刚需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现场,思维与思维碰撞,迸发出社会治理“新火花”。“不能一刀切式地赶走流动摊贩,这样会造成员工就餐难。”“我们城市管理办将考虑设置共享摊点,让流动摊贩在就餐高峰期利用空坪隙地等微小空间进行集中、规范、有序经营,让流动摊贩和企业员工‘双向奔赴’。”“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场地设置食堂,食品安全也是个问题。”……一支话筒传心声,2个半小时的座谈会气氛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细细勾勒出政府、群众、企业互信互惠的纵横结合的立体关系,也让科学合理的决策孕育而出。
得益于“红领联新、融合互促”制度的深入实施,近年来,城北街道先后成立了麻车村、横塘村、山马村、南山闸村、石粘村5个融合互促共同体,推动新老居民融合互促,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融合互促共同体这个“连心桥”“扩音器”,新城北人有了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他们为吃、住、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发声,提出了不少解决之道,也有了对话商治的基础。
“今天的座谈,有视频、有调研、有数据、有对策,看得出政府是做了大量准备的,实打实地给我们新城北人搭建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平台。我希望,今后这种对话商治的方式能延续下去,为我们解决更多急难愁盼问题。”南山闸村融合互促共同体秘书长李德松说道。
新老居民融合互促是城北街道一直在推进的“一号工程”。城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城北人的“枝叶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对于本次座谈集中反映的“就餐难”问题,街道会认真梳理归纳,尽快推动工业区临时疏导点设立,加强行业自律、文明积分创新创业贷等措施落实,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解决好问题,让大家吃得开心、安心。接下来,街道将不断深化“红领联新、融合互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话协商机制,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搜集筛选群众反映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党建联建等机制作用,主动提供多元、便利、精准、高效的服务和帮助,及时解决民生焦点问题,比如今年基本能实现新城北人子女在学前教育、小学到初中全流程的公办率,让新城北人从心理上和行动上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夯实新老居民共建共享基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