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朱勇军 慈利报道

今年夏日,慈利县持续高温天气,让空气中夹杂着阵阵热浪。而在龙潭河汉戏传承基地,一群孩子的训练热情,更是高过这酷暑高温。


【资料图】

清晨7点,慈利县龙潭河镇汉剧团团长徐年喜与几位老师,驾车来到龙潭河镇商业街三岔路口,将38名学生分批接到汉戏传承基地,开始一天的训练。

当天正好是县文化馆免费送课的日子,县文化馆的老师们一下车便立即投入教学,对学生动作要领及唱腔进行指导和纠正。

树荫下,老师们教得仔细,学生们练得认真,侧手翻、小翻、后空翻、璇子、虎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热浪侵袭,汗水早已浸透师生们的衣裳,他们却丝毫没有放松要求,一个个动作反复练习。

日上正午,太阳变得更加毒辣起来,一大桶凉茶已经见底,孩子们也结束了上午的训练。

下午2时30分,学生开始下午的训练,训练的声音继续在基地上空回荡,第二桶凉茶也慢慢见底。

这是龙潭河汉戏团小演员班训练中日常的一天。从上午7时30分到下午5时30分,每天8小时的暑期训练已经持续20多天。没有标准的练功房,没有空调,他们顶着高温,在室外的水泥地上摸爬滚打、刻苦训练,为自己喜欢的汉戏传承挥汗如雨。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已经坚持三年,最小的只有7岁,没有退缩、没有埋怨、更没叫苦。看着孩子们努力训练,动作一天比一天规范,表演越来越有模有样,徐年喜十分欣慰。

自2016年重组龙潭河汉剧团以来,徐年喜就一直考虑一个问题,师承天元、瑞凝两大名班的龙潭河汉剧团,下一代该如何传承下去。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市县镇相关领导进行汇报,得到了相关领导及龙潭河学校的肯定与支持。

从2016年开始,徐年喜便在龙潭河学校招收汉剧小学员进行免费培训,7年时间累计义务培训400多名学生。

慢慢地徐年喜发现一些问题:一是随着龙潭河镇学生毕业离开,传承没有办法继续持续下去,二是由于原班汉剧团老师的个人能力有限,非正规科班出身,加上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汉戏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如何坚持?如何超越?汉戏的传承成为徐年喜的苦恼。于是他将招生目标从初中扩至小学,并自掏腰包到处找老师,提升学生的水平,钱是花了不少,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2022年,县文化馆得知徐年喜对于汉戏传承的执着和他出钱出力不图回报的义举,被他深深感动。于是把“汉戏”传承纳入“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并将龙潭河汉剧团发展成为文化馆的馆办文艺团队,建立长期免费培训机制,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组织老戏骨、汉戏演员、声乐专干等专业力量,对龙潭河镇汉剧团的学生进行指导培训,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展现机会和方式。

2023年7月,65岁的汉剧科班出身教授李安健偶遇徐年喜。他曾在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舞蹈系任教多年,也被徐年喜的大义所感动,取消了原本返回长沙的计划,一头扎进龙潭河汉剧团,义无反顾地为学员们免费培训。在炎炎夏日中,李教授顶着热浪,每天汗湿4套衣衫,一个一个纠正学员动作,指导动作要领,并辅导排演了一出戏曲片段,得知汉剧团资金困难,学员没有合适的练功服,又自费为每位学员添置了一套服装。

徐年喜对汉戏有着强烈的执着,把家乡的戏曲文化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是他的心愿。他常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我们自己的文化,要对它有自信。”徐年喜坚持不收学费,减轻农村学子的家庭负担,每年自己都要筹措20多万元资金,用于汉戏传承开支,帮扶困难学生,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技艺。

左肺已部分切除的徐年喜,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一个又一个持续接力非遗传承力量。他也得到学生们的敬爱,每次训练休息时,学生们都拿着手中的扇子为他散热,希望能够减轻他的不适。

徐年喜的坚持,让学员们学到本领,爱上汉戏;县文化馆的持续帮扶,让学员们感受到更多关心,开阔视野;李安健教授的指导,让学员们表演更加规范,有了更好的精气神……龙潭河汉剧团在相关部门帮扶指导下和爱心人士关心关爱下,不断发展升华,传承越来越规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