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增强法院工作“硬支撑”
(相关资料图)
法治如花,盛开有形;文化如水,浸润无声。为落实全省中级法院院长座谈会暨全省法院文化建设工作会议要求,近日,省高级人民法院组织开展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评选活动,共评选出20个法院文化特色项目,综合呈现安徽省各级法院围绕法治文化建设这一主线,深入挖掘法院精神“富矿”,因地制宜打造普法品牌、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的创新举措。
让我们聚焦部分时代特质鲜明、文化属性突出、法院特色浓郁的法治文化建设成果,一探如何引文化之水,浇法治之花,结平安之果。
合肥法院 接力传承包公精神
在包公故里,说包公故事、讲包公文化、学包公精神。近年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充分挖掘包公司法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以肥东包公司法文化教育基地、包河包公为民文化宣传基地、瑶海包公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为载体,以主题研讨、主题宣传、主题实践等为抓手,积极打造包公司法文化传承工程,为全市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10月13日,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的党员干警赴合肥市瑶海区人民法院廉政文化馆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主题“大党日”活动。作为合肥法院包公文化传承工程的实践单位,互动学习更促进包公文化宣传在实践中推陈出新。
包河区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中心打造包公文化与“一站式”建设相结合的“沉浸式”宣传画,在立案区持续播放《包公教你打官司》等原创动画,在调解区张贴包公关于孝道的名言警句营造“和”文化,用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放彰显“孝、勤、清、正”的包公事迹,将包公爱民恤民思想体现于诉讼服务全过程。
肥东县人民法院
作为廉政教育“网红点”,瑶海区人民法院廉政文化馆综合展现公正廉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包公廉洁文化,已打造成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
肥东县人民法院利用包公桑梓地的资源优势和历史遗存,依托包公故里文化园打造包公司法文化教育基地,内设包公故居、孝肃阁、包公书院等,通过展示包拯家风家训、包拯所写《书端州郡斋壁》、包公倒坐南衙典故等,深度挖掘提炼包公“孝、刚、廉、明”等品质,解读一代名臣包拯的清直品格和法治思想。
文化的传承既需要内化于心,更需要外化于行。合肥法院深入挖掘包公司法文化的实践路径,砥砺初心使命,积极探索将包公文化基因融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司法实践中,打造工作新亮点、新品牌。
近年来,合肥法院设立包公故里法官工作室,广泛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参与指导诉前调解、加强司法确认工作、协助查找执行线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一网通办”“一站通办”,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司法服务。开展“1+4+10”大接访活动,坚持把信访事项当成案件来办,化解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年初,合肥法院积极开展“法院进万企 依法解难题”活动,用心用情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推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通过“江淮风暴”执行攻坚优化营商环境之夏季行动聚焦涉民生、涉疫情防控、涉黑恶财产执行,打出了执行声威。
10月11日,瑶海区法院开展强制腾房执行直播活动,通过直播互动,回应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关注和期盼,展示瑶海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坚强决心,在线观看人数高达119万人。
同日,包河区法院未审庭联合该院团支部共同开展帮扶活动,回访未成年被害人,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修复心灵创伤,帮助其重新投入生活。包河法院未审庭针对每一起涉未成年人案件,形成回访机制,尤其持续关注未成年被害人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状态,努力帮助他们卸下心理包袱,早日回归校园、回归社会。
全市法院在传承包公司法文化中,通过实际工作使法院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群众需要,在诉讼服务之外还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开展包公司法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借助包公文化推动法治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淮北中院用好“老”字号 擦亮“新”招牌
“感谢退休法官工作室,以前打官司,花钱耗时不说,光是路上就够折腾的,这次不到半小时就调解成功了。”近日,淮北市烈山区人民法院退休法官工作室成功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当事人赵某某对退休法官张长岭、侯孝勇扎实高效的专业能力连连称赞。
被告李某曾向赵某某借款8万元,因借款期限较长,双方对尚欠的本金及利息有较大争议。退休法官张长岭、侯孝勇了解案情后,根据多年的审判经验找准矛盾症结,精确计算出剩余借款本金及相应利息,迅速制定了双方认可的调解方案,案件得以顺利化解。
据悉,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21年12月底创设退休法官工作室,旨在巩固拓展基层治理前沿阵地,为推进党建引领诉源治理提供“淮北经验”。该典型做法获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政治部、省委老干部局充分肯定,被淮北市委党建办授予全市“书记抓党建”项目擂台赛一等奖。
淮北桂苑社区退休法官工作室挂牌。
淮北市共有151名退休法官,淮北中院把基层需求和法院资源相统一,从全市法院中首批挑选出18名退休法官,挂牌成立15个退休法官工作室。退休法官工作室遵循“两个第一”服务理念,即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提供法律咨询,遇到纠纷第一时间提供法律帮助。对于行动不便的社区老年人和残疾人,一个电话便可预约上门服务,彰显司法温度。
为确保工作常态运行,淮北中院制定《退休法官工作室工作制度》,对主要职责、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要求做到“有场所、有标识、有队伍、有制度、有台账”,明确登记、接待、办理、反馈等工作流程,并严格落实24小时电话畅通制度,保障工作室规范运行。同时建立退休法官与在职法官常态化对接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在职法官智囊作用,为退休法官随时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将退休法官工作室主动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格局。
在搭好机制框架后,淮北中院立足实际不断细化完善制度规范。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工作室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全市法院退休法官库,及时吸纳退休法官加入工作室。同时根据退休法官身体状况、工作开展情况等不断完善退出机制。此外,将退休法官纳入在职法官培训中,不定期组织退休法官座谈交流,建立退休法官网上党支部,加强日常教育管理。
为切实发挥作用,退休法官立足职能定位积极开展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法治宣传等工作。除不定期到村和社区党群活动中心、社区广场等场所现场服务外,还通过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开展线上咨询工作。截至目前,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50余次,开展法治宣传24场次;接收问题、案件795件,调解成功485件。退休法官们还主动担当法律顾问,为镇(街道)、村(社区)制发文件、草拟合同等进行法律把关,为各类企业、团体、组织签订合同、生产经营提供专业咨询,帮助规避风险。
铜陵中院“情景+文化阵地”释放叠加效应
近年来,铜陵市中级人民法院将“情景+文化阵地建设模式”作为贯穿法院工作的一条线,将文化建设转化为推动队伍建设、司法文明工作的强大动力,培塑富有铜陵特色的法院文化品牌,释放“1+1>2”的叠加效应。该院先后获得“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示范点”“全省法院文化‘五室’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突出党建引领,提炼精神内核。铜陵中院党组对法院文化建设做到整体设计、全面规划、上下同步。通过举办征文活动、参加演讲比赛、开展红色教育等,提升干警的理论素养,提炼“厚德尚法、清正廉明、惟民致公、进取和谐”的法院精神内核。以文体活动为抓手,通过打造“法官讲坛”、成立兴趣小组、举办摄影书画展等,深化学习型法院建设,既丰富干警八小时之外生活,又建立健康的业余生活安全带。
铜陵中院举办“护苗·守护少年的你”主题活动。
为打牢文化建设硬件基础,铜陵中院深入挖掘法院重要史实、重大案件、重大荣誉、重大典型的思想文化内涵,建成2200平米的文化展览馆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中心,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全市法院发展历程和各项工作丰硕成果。
以院文化展览馆等文化场所为依托,铜陵中院也被命名为铜陵市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同时围绕服务审判执行工作,建立图书室,每年根据干警需求增配图书,并定期组织全市法院干警开展主题党日、读书交流、论文写作研讨、青少年普法宣传等文化活动。为扩大司法服务文化品牌效应,铜陵中院全力打造“铜娃学法”司法宣传和普法教育品牌,创新开展“模拟法庭进小学”系列活动,推出“铜娃学法”系列普法漫画标识,评选铜都法治小卫士。通过法官走进学校,小学生走进法院,在互动交流中培植孩子法治信念,点亮青少年法治梦。“铜娃学法——模拟法庭进小学系列活动”也被评为铜陵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范例。
淮南市八公山区法院 活用古籍 建特色文化长廊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著书立说,写下囊括民本思想、法制观念、秩序意识等执驭之术的千古名篇《淮南子》。2018年5月,淮南市八公山区人民法院依托“淮南子文化”主题,将法院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思想宣传、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紧密融合,打造汇集英模室、廉政教育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院史荣誉室等“五室合一”的文化长廊。
淮南市八公山区法院打造“五室合一”的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包含淮南子文化、法治文化、党建文化、廉政文化、家园文化等五大板块。两侧悬挂以小篆字体为主的淮南子文化展板,详细介绍了典籍中的廉政思想、法治思想和节气思想。其中廉政教育室用算盘形式强调“算好人生七笔账”,让干警直观感受廉洁司法正能量。党员活动室集宣传展示、学习教育、交流互动、党员活动等为一体,为干警打造精神家园。
汲取典籍养分,滋养为民初心。该院以淮南子文化中的“民惟邦本”思想为引导,教育干警增强对司法为民的认同感;充分与“老娘舅”调解文化融合,推进纠纷多元解决和诉讼源头治理,在群众身边,用群众语言,疏导矛盾、化解纠纷;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出台6项便民利民举措,优质高效服务“便民诉”、畅通信访渠道“解民忧”、持续执行攻坚“兑民利”、织牢诉源治理“惠民网”、优化营商环境“助民企”、依法打击犯罪“保民安”,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淮南子”文化长廊是八公山区法院创建特色文化品牌,走出以文化软实力助推法院高质量发展新道路的缩影。五年来,该院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全省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十项审判执行重点指标中,结案率、发改率、服判息诉率等核心审判指标连续两年稳居全省第一。
滁州市南谯区法院打造学习教育实景课堂
近年来,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深耕法院文化建设,与区司法局联合建成该市首个以“崇法尚德 法治南谯”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体验馆,将法院文化建设功能有机融入社会治理格局,构筑起传播法治文化的新阵地。
为打造好这一法治学习教育的实景课堂,该院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开展走访、研讨、交流,经过10余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在依托南谯区地域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序厅”“大国方针”“法伴一生”“护蕾成长”“尾厅”五个主题板块和一个法治小剧场。馆内大量运用声、光、电、VR等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演示、案例警示、法条塑形、谨言培志、互动问答、擂台比赛等形式,让参观者受到教育、产生触动、引发共鸣。
滁州市南谯区法院组织学生现场感受互联网法庭。
同时,该院注重发挥法治教育基地的文化功能,坚持在“七一”、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党员、员额法官进行入党宣誓、宪法宣誓。邀请党员干部、法学教授来馆开展主题授课,以此加强对干警的思想引领和业务能力提升。不断丰富“法官工作室”和巡回法庭的内容,结合“双提升”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定期开展法律咨询、答疑解惑、入户走访,建立与人民群众和基层治理单位的良性互动。在“法院开放日”邀请广大群众到法院参观,让参观者在参与中增长法律知识,在体验中增强学法趣味,并重点邀请中小学生到法院参观践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信仰。该馆也被确定为滁州市南谯区青少年校外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自开馆以来,已有180余家单位、15000余名群众和中小学生来馆参观,成为当地法治宣传阵地的“网红打卡地”。
(记者 吴文珍 通讯员 王馨怡 周佳慧 陈备 郭玮 孙梅梅 实习生 徐苏)
关键词: 合肥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