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区郭坑镇:打造留住乡愁的城市近郊都市田园

2022年,龙文区郭坑镇共实施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1464万元,截至10月项目均已完工验收,实际完成投资额2797万元,占年度计划191.05%,项目数、投资额、进展情况均并列漳州市榜首。


(资料图)

亮眼的成绩,让这座位于九龙江北溪之畔、鹰厦铁路贯穿而过的都市近郊乡镇成功“出圈”。

立足资源禀赋,深耕农文旅融合,今年来,郭坑镇大刀阔斧、探索实践,推动产业发展向实、乡村治理向好、农村人居环境向优,从一个传统的农村乡镇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城市近郊型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口社村因地制宜,着力发展蔬菜种植。 闽南日报记者 严 洁 摄

下活“特色棋”,开启发展新引擎

沿着蜿蜒的九龙江北溪郭坑段堤岸行驶,一路水清岸绿,繁花似锦,花果飘香。

汐浦生态农业观光园、郭坑树葡萄种植基地、口社霞贯双溪生态园、鼎寨山生态茶园等特色农业基地镶嵌在北溪沿岸,串珠成链,串点成片。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郭坑镇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立足特色资源,以“一村一品”为底色,编织绘就六大特色“园区”:

——洛滨村以规模化种植、精品化耕作、专业化运营,深耕蔬菜种植业,打造城市菜园;

——篁卿村依托温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温泉产业,建设幽谷温泉招商体验馆,打造温泉乐园;

——汐浦村着力建设电商直播园、淡水养殖基地、鲜切花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助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打造创客花园;

——口社村整合田园综合体、霞贯双溪生态园、金鸡山研学基地、海丝民宿等项目组团发展,打造共享田园;

——扶摇村围绕关帝文化交流中心,发展夜间经济,推出关帝文创产品及特色餐饮,打造崇德家园;

——东溪农场探索“文化+旅游+乡村”发展模式,引进国风文化业态,举办赛事活动,发展绿竹笋种植业,打造文创艺园。

如今,规划建设中的项目一个个稳步实施推进,犹如一颗颗“希望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亮点,推动农文旅加速有机融合,加快全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郭坑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中心,启动“跨村联建”工作,落实整镇推进乡村振兴行动。目前,已成立3个跨村联建联盟党组织,有效整合10个村(居、场)发展资源抱团发展,打造“一点两带三片”党建共建新格局,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指引,积极发展新兴业态,打造具有郭坑特色的城市近郊网红产业融合项目,发挥叠加效应,推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康养旅游休闲小镇。”郭坑镇党委书记许艺军说。

巧用“积分制”,“积”发治理新活力

“实行积分制以来,我和村民们一起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到今年9月,我攒下50个积分,凭着积分卡到‘积分超市’兑换了一桶2升的食用油。”郭坑镇口社村村民陈海英向记者介绍道。

在陈海英的指引下,记者走进位于该村村委会一楼的“积分超市”兑换点,只见架子上摆着安全头盔、牙膏、大米等10余种日用品,供村民挑选。 据介绍,参与积分制的家庭除了物质奖励,还可享受精神奖励、政策奖励。家庭平均积分在全村排名靠前的,由镇、村予以表扬,在“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优先享受各级各部门的扶持政策、信用贷款等。

“现在村里越来越美丽整洁,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越来越多,我们每个村民、每户家庭都贡献了一份力量。”陈海英自豪地表示。

聚焦乡村治理薄弱环节,今年来,郭坑镇以口社村为试点,探索推行“五和联创”积分制。该积分制围绕“和善村民、和煦村落、和畅乡风、和谐社会、和睦邻里”等五方面的行为准则,细化“加与减”积分细则32条,设立积分账簿,一户一账、一月一评、一年一清,对村民正能量行为分类加分,对不良行为扣分。同时,该村还组织村两委、乡贤、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分别成立积分评议小组、仲裁小组, “双管齐下”,确保积分内容真实有效。

积分制实施以来,该村“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落实,乱扔垃圾、乱停车等不文明行为被有效制止。“积分家庭”中,获评美丽庭院示范户17户,其中省级2户,市级5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积分制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用量化标准让乡村治理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将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变‘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凸显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村民积极性。”郭坑镇党委副书记、挂钩干部陈晨辉表示,郭坑将持续探索延伸完善积分制,在全镇各乡村逐步铺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守住“乡土味”,续写乡村“新面貌”

每到天气晴好的夜晚,洛滨村的村民们便不约而同聚集到院士文化广场,或泡茶聊天,或高歌一曲,或聆听锦歌,或跳广场舞,让古色古香的院士文化广场充满欢歌与烟火气。

“这里原本是废弃的猪圈和旧瓦房,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一到晚上,村民们都不愿意靠近。”站在院士文化广场,洛滨村党总支书记郑惠平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年初,该村谋划利用废弃空地,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场地。“没想到思路一提出来,就得到广大村民们的拥护与支持。”郭坑镇党委组织委员、挂钩干部蒋军杰介绍说,院士文化广场占地4000多平方米,他们仅用4天时间,完成了90%的征地任务。

广场建设有院士长廊、清风长廊、党建长廊等,植入孝廉文化、家风家训、学子风采等内容,成了爱国爱党爱乡主题教育新基地。对于广场的边角空地,该村引导村民自愿认领,种植瓜果蔬菜。

在广场不远处,一幢幢红砖白墙斜屋顶的“闽南风”别墅,和谐统一、整齐有序,完美地融入周边环境中,勾勒出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

为破解“有新房没新村”问题,洛滨村按照“两统筹、两统管”要求,探索统一建设规格、统一“三通一平”、统一外墙装修、统一开工完工、统一搬家入住等“五统一”机制开展新村建设。目前,一期已投用,共15栋27户。二期征迁正在紧张扫尾中。

洛滨村人文底蕴深厚,明朝奉政大夫户部郎中郑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等人才辈出。朱门高弟陈淳曾在此讲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洛滨村充分考虑村庄实际,挖掘保护宋代古井、明代牌坊、宗祠家庙等文物,因地制宜,修旧如旧,尽量保留乡村风貌,留住乡愁。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蒋军杰认为。在乡村建设中,洛滨村融入孝廉文化、朱子文化、院士文化等,实施“饮水思源”乡风文明工程,构筑北溪学堂、院士文化广场、“大树下锦歌传唱会”等三大“人文洛滨”新品牌,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培育向上向善的乡风、清正廉洁的家风、勤劳淳朴的民风,吸引更多青年和乡贤回乡就业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