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学者访谈

以“产”为基,建设现代化科创之城


(资料图)

扬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秦兴方

邗江上下共同关注的政协扬州市邗江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了。作为一名经济学学者,我注意到,区委书记张新钢在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发展成就时提到,2022年,极不寻常、极其难忘。邗江努力在应对挑战中稳定大盘、争先进位,预计全年GDP迈上1200亿元台阶,在“2022中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进位至第19位。一年来,保持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项目建设有力有序、实体经济稳中有进,累计为企业减免缓税费19亿元,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比亚迪半导体、南都储能等95个产业项目签约落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工业开票销售增幅、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等指标领跑扬州市。

2022年,极不寻常、极其难忘。这是不少人的共同感受。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邗江上下沉着应对,保持发展的定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百日攻坚”、助企纾困解难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健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年过去了,邗江人以勤劳智慧,实现了区域经济稳健向好发展,一批优质产业项目签约落户,成为稳增长的“压舱石”。这份抢眼的“成绩单”可圈可点,令人感叹。

2023年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邗江作为扬州城的发端和硬核,从来都是扬州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命题,邗江挑战与机遇并存。纵观扬州经济版图,邗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扎实,“三主三特”产业、微电子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在扬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邗江凭借着特有的生态密码、开放精神和创新基因,在建设现代化科创之城的道路上,在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新实践中,担负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再次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记者 高宝亮 整理

为扬州琴筝产业插上智能“翅膀”

上海同济大学电信学院教授 曾歆

我注意到,区委书记张新钢的讲话,响亮地提出以“产”为基,矢志建设现代化邗江的科创名城。要培育现代化、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更大力度地推进动能转换,打造创新高地。整篇讲话金句迭出,干货满满,鼓舞人心,是一份催人奋进,加快发展的宣言书,是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动员令。

扬州琴筝产业可谓驰名中外,这里生产的民族乐器,不仅制作精良,工艺精巧,古琴古筝产业发展更是在国内首屈一指。扬州琴筝产业园落户甘泉街道,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琴筝产业集散地,也让甘泉站在了发展的时代“风口”。我常常在思考,甘泉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动能转换,实现琴筝产业的二次腾飞?我觉得,这里面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空间是很大的。

高校,特别是国内知名高校,有他们的科研团队,有现成的科研成果,有顶级人才的人脉资源。他们会以独特眼光,审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找出潜在的增长点。

我们有人工智能加古筝、古琴的新兴科技企业,基于人工智能、信号处理等技术,为传统琴筝产业赋能升级。从项目初期开始,邗江区政府就积极帮助企业成长,包括寻找有合作意愿的上下游企业,推荐参加各类创业赛事和展览,推荐研发制造人才,与本地商会进行资源对接等等。这当中,我充分感受到政府对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邗江优化营商环境为项目投资带来的巨大便利。

我们计划立足于扬州琴筝产业园,投资一个智能琴筝产业项目,以进一步发挥扬州琴筝文化特色。项目将利用人工智能优势,用声音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对古筝弹奏过程中的特殊技艺,进行形象化、游戏化教学,让更多人爱上古琴、古筝。它将充分利用科研学术资源,打造琴筝智能音乐辅学系统,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帮助本地传统企业科技赋能,加快发展动能转换,让“老树开出新花”。希望这个项目能发挥扬州传统乐器的优势,在智能乐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为培育做强智能乐器市场作出贡献。

通讯员 徐浩 魏加芹 记者 高宝亮 整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