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牛舍劳作忙。每天早晨不到八点,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刘官庄村“两委”齐刷刷地聚到合作社,清理牛粪、添水添料。先当“牛倌”,再忙村务,已经成了刘官庄村“两委”雷打不动的铁规矩。
(资料图片)
从“种地村”到“养牛村”,离不开一个好班子。2018年,村“两委”班子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村集体经济,让百姓的腰包更鼓。在前期小米种植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初见成效后,为了“趁热打铁”,有人提出发挥自己的养牛专长,带领乡亲们一起发“牛”财。想法好是好,但大多数村“两委”成员都是养牛“小白”,既要学技术,又要卖力气,更怕行情不好赔不起,纷纷打起了退堂鼓。看来这“牛事”要想干成,少不了得费一番“牛劲”。好在当时的老书记全力支持,当场拍桌子表态:“这个路子对,学,咱村‘两委’必须得带头学!”
牛能不能养,还得群众说了算。结合实际情况,村里计划流转31亩设施农用地作为养殖基地,一共牵扯到全村74户。大部分都支持,但其中2户就是不同意。为了尽快实现土地全流转,村“两委”成员轮流到村民家中做动员,以村干部带头入股的方式打消他们的顾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诚意后,2户村民最终点了头。仅用一天半的时间,31亩土地全部实现流转。
土地问题解决了,资金成了又一大“拦路虎”。村“两委”成员带头自筹了60多万元,仍然差一大截。他们不甘心,又带着思路和规划,各处找政策寻支持,最终争取到区乡村振兴服务队100万元专项资金注入。这样一来,“牛事”成了大半。
2021年10月,党支部领办的辰兴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运营。恰逢中秋、春节两个市场旺季,加上合作社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品质好、市场接受度高,第一批18头牛全部顺利售出。卖牛取得了“开门红”,村民入社的信心也高涨起来。不到一年时间,社员由最初的不足十人发展到上百人。当初土地流转持反对意见的2户村民,也因为入股分红尝到了甜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不少村民还加入了养牛大军,刘元军正是其中一员,“选牛有保障,不用担心品种差,有问题还能提供技术支持,卖也不愁卖,有合作社给托底安心多了。”
好口碑不断让“头回客”变“回头客”。“我们的合作地区、服务的农牧户不断增加,业务范围已覆盖整个临沂,远的都能销到浙江、内蒙古等地。”村主任刘树昌说道,“现在我们已经把牛卖进了直播间,账号关注量已突破1万,多数是养牛专业户和忠实客户。”
两年多来,合作社每走一步,都似牛一般蹄脚稳健、步履坚定。在上级产业规划、政策扶持、小额贷款等方面提供的支持下,刘官庄村逐渐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平台”的新发展模式,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走出了党建引领赋能集体增收的“刘官庄模式”。2022年,合作社肉牛出栏量达到1996头,社员保底增收1140元,村集体经济增收突破12万元。
养好“一头牛”,走稳致富路。为深入推进乡村赋值行动,郑旺镇刘官庄村以召开全区“头雁领航”突破工程为契机,在做强“过硬村居”、“活力村居”、“平安村居”、“美丽村居”和“清廉村居”上领航突破,将“头雁领航”突破工程与乡村振兴“五大创建”“十大招引”充分融合,坚决扛起“头雁”担当。如今,刘官庄村成了小有名气的“牛”村。两条重新亮化的主干道贯通南北,四周架起了笔挺的路灯。占地2700多平的村中心广场上新建了灯塔影院,添置了健身器材。即便在眼下寒气尚未散尽的初春傍晚,广场上依然热闹非凡,村民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拉家常,很是欢乐。“这两年村里发展得怪好,家家户户门口都修上了水泥路,比以前方便太多了。”说这句话时,59岁的村民刘玉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春节后又有47户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正如春天一样“犇”腾而至,令人鼓舞。“等养牛规模大了,多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相信青年力量能把刘官庄建设得更美好,让村子真正‘牛’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庞成杰憧憬地说。
来源:临沂河东融媒
原标题:《以“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养牛村的“犇”富路》
本期编辑:实习生 齐梦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