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所欢: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长性格等心理学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
【资料图】
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发帖,他说:
“我30岁,越来越讨厌社交;目前的生活状态已经改变,我终于不需要再去迎合他人,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过下去。”
在他攒够人生第一个100万后,他辞掉了工作;
买了一辆房车,带着两条狗,开着车全国各地旅游。
父母有稳定工作,等退休后有退休金,身体健康,不需要他操心;
他已经跟父母沟通,不打算结婚,也获得了父母的同意。
所以,他才选择了一条他所热爱的路。
他说:
自己在工作上,每天都在伪装,应付复杂的关系;
在社交中,他同样很不喜欢吵闹,更多时候只想一个过着,或者跟几个聊得来的朋友喝茶。
做出这个决定后,他说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生命力;
这种自由,不被束缚,不需要伪装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慨?
年龄越大,就越不喜欢社交;
不愿意交新朋友,懒得应付复杂又虚伪的社交关系,只想要社交“简简单单”。
多数时候,你都喜欢独来独往;
不喜欢太吵闹的环境,不喜欢跟很多人吃饭喝酒,即使聚餐也只是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安安静静吃饭,聊天。
其实,热衷独处,喜欢独来独往的人,才是真的“活明白了”。
正因为他们看透了社交的本质,才能不再勉强自己,不再迎合他人。
-01
“智商越高”的人,越喜欢独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
那些智商越高的人,就越是喜欢独处,喜欢独来独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大韦神”。
合群对于智商高的人来说,意味着要分散他们的精力;
社交关系越多,越复杂,他们对自己生活、事业、研究目标的满意度就越低。
而且,智商高的人跟周围的人相处时,往往是“向下兼容”的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
他一瞬间就能分析出你在想什么,你打算做什么;
但是,为了配合你们的社交氛围,他不得不伪装自己。
越是复杂的社交,就越让他们心力交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智商高的人,也是“被动独处”;
因为“高处往往不胜寒”,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懂的感觉,真的很孤独。
就像金庸小说里的“独孤求败”前辈,一生痴迷于剑道,打败天下无敌手。
-02
喜欢独处的人,看透了“社交的本质”
也就是我们说的“活明白了”。
一个人活明白了,有3层境界。
第一层:
看到了社交的本质,但还处于自我怀疑的状态,总是精神内耗,很痛苦。
“社交无意义,但是我又不得不社交”
第二层:
看清了社交的本质,并且能够做出改变;不随意社交,尽量精简社交的圈子。
第三层:
看透了社交的本质,也不愿意让自己合群;能聊得来的,继续相处;聊不来的,就保持距离。
社交的本质是什么?
是利益交换,是各取所需,是逢场作戏。
能够跟你做到“精神共鸣”,与你三观一致的人,少之又少。
而那些喜欢独处,总是独来独往的人,正因为看清了这些,所以才活明白了。
与其让自己精神内耗,让社交影响自己,不如换一种生活方式。
-03
喜欢安静,不喜欢吵闹
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中,写下一段话:
“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每天有几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和跟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读书或听音乐。”
有人调侃那些喜欢独处的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性格”。
不喜欢吵闹,喜欢安安静静的生活状态;
在吵闹的环境中,让他们全身都不舒服,焦虑又暴躁。
而回归到安静的,独处的状态后,他们就感觉“活过来了”。
有些人喜欢独处,是天性;
有些人喜欢独处,是后天性格的养成;
也有一些人喜欢独处,则是为了发现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
因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能让你了解自己,学会顿悟和冥想;
思绪放空的时候,人们的念头才会通达。
独处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
在复杂的,喧嚣的,充满算计和压力的世界里,独处就是一个人的“小世界”。
没有人打扰你,没有任何算计,没有任何焦虑与纠纷;
只有你自己。
这种感觉并不孤独,你可以看书,可以养猫,可以种一些花花草草;
甚至,你什么都不需要干,只是默默地发呆,放开思绪……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每一个独处的日子里,你的内心都是难得的安宁和放松。
最重要的是:
每一个热爱独处,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内心都很强大,情绪也很稳定;
因为他们不需要靠社交来证明自己,不需要让他人“关注自己的生活”。
今日话题:
你喜欢社交还是喜欢独处?
为什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