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崇安(武夷山原名崇安)这片土地上的岩茶,它们介于烂石与砾壤之间,挺立在崖壑岩隈之畔,所以具备“山岩之骨”。苏轼曾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云:“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道出了岩茶的稠厚细腻,历久弥醇。

但并不是每一片生长在崇安境内的茶叶都属好岩茶,岩茶之优劣,与其制作工艺、山场、青叶、气候、品种等息息相关。说到岩茶便不得不提到正岩山场的“收藏家”——手尚工夫。手尚工夫自创立以来就致力于分享武夷正岩茶的美,以丰富的山场资源为载体,以扎实的技艺去诠释,重新定义一杯好岩茶。

无山场,不正岩


【资料图】

要更好地感受到岩茶的“岩韵”,离不开的便是山场。越是核心的产区,茶的岩韵越明显,茶的滋味越醇厚润滑,茶的香气也越优雅馥郁。

从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环境来看,大致可分为正岩、半岩、洲茶和外山。其中正岩产区位于武夷山核心景区,其土壤含砂砾量较多,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且岩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谷底渗水细流,因此岩韵明显。著名的“三坑两涧”便是正岩山场的代表。

作为正岩山场的收藏家,手尚工夫对于正岩山场的收集毫不手软,除去自家已有的100余亩正岩山场,手尚工夫陆续吸纳、收购更多正岩茶山,如今手尚工夫的正岩版图已经扩展到300余亩以“三坑两涧”为代表的武夷正岩茶园:牛栏坑、慧苑坑、大坑口、马头岩、天心岩、仙人窠、幔陀峰、水帘洞、桂林等。

俯仰于天地之间,传承于山场之中。武夷山水孕育出的茶叶,以火工发散岩石之骨韵,手尚工夫将不同山场的不同类型、微域气候、茶园管理,加之工艺特色及品种个性,进行了精准的表达。

以手尚工夫的老枞水仙为例,这里生长环境、茶园管理、树龄与风味的表达,带来的是木质味、青苔味、腐木味、兰花香等等,诠释了慧苑坑与水仙的完美融合,让“岩韵”变得立体起来。

好茶也考验手上工夫

正岩茶除了出身正,制造工艺也要正。

手尚工夫的创始人陈志强,出生于武夷岩茶第一村——天心村,家族世世代代皆以茶为生计,祖辈几代迁移和搬动,始终未曾离开景区,至1999年响应政府政策,景区茶农全部迁出,才迁到景区对岸的崇阳溪边上,也就是如今的天心岩茶村。

陈志强自幼对茶耳濡目染,从小在景区中长大,对核心山场的坑、涧、窠、洞、岩了如指掌,深深埋下了制茶的种子。2009年陈志强退伍回到天心村,本着对武夷岩茶的热爱,正式投身茶行业。

首先是更加深入了解武夷岩茶,把制茶技艺学到手,并形成自己的风格。陈志强走遍了武夷山的各大山场,虚心地与前辈们品茶、制茶,学习百家之长,体会不同山场、品种、工艺的细微差别,并将2010年在广东潮汕学习到的乌龙茶焙火工艺与武夷岩茶的制茶技艺融会贯通。

2015年,陈志强率先创新使用单株单制技艺,推出茶品“远香”,填补了武夷岩茶传承技艺中单株单制的技术空白,至此,“手尚工夫”和“陈志强”在岩茶圈子中一鸣惊人。

后来,以陈志强为代表的新生代开始了岩茶的融合制作工艺。将传统焙火工艺与新工艺轻火茶相融合,采用中透火,探索出中轻结合的口感,使泡出来的茶橙黄明亮。手尚工夫不断反复实践,从而衍生出的这种极其繁复的岩茶制作工艺与适合制作的优良品种结合,才使得岩茶让人如此着迷。

短短数年间,手尚工夫不断守正创新,研制产品多达60余款,在全国拓展300多家门店。2020年,手尚工夫作为福建馆岩茶类指定用茶,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1年,手尚工夫成功签约中国与圣马力诺建交50周年国礼茶项目,向世界演绎独具魅力的“岩韵”味道。

发展至今,手尚工夫已然成为了武夷岩茶代表性品牌,是武夷山茶产业健康发展重点扶持品牌。未来,手尚工夫将持续迸发品牌的生命力,将这杯诠释了中国茶文化的好岩茶,分享给世界。

关键词: 消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