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萧山队员所在救援队成功救援2名幸存者

同时间赛跑,3名萧山救援队员投入救援中。

当地时间2月13日上午,萧山萧蓝应急救援中心队长邵江宁和他的两位队友王同、高以勒,在营地进行了短暂的休整。


(相关资料图)

“生命不息,救援不止。”连续4天,平均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这是他们3个在土耳其地震重灾区马拉蒂亚参与国际救援以来,第一次给了自己“喘息”的机会。

利用这个机会,记者和邵江宁进行了电话连线,把3位救援队员这些天的情况,及时传达给关心他们的家乡人民。

辗转30多个小时奔赴重灾区

2月7日,从萧山出发,连夜赶赴武汉集结;2月8日,从武汉辗转广州集结;2月9日,从广州飞抵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再转机至重灾区马拉蒂亚……

连续辗转30多个小时,邵江宁、王同、高以勒跟随中国蓝天救援队抵达马拉蒂亚时,已是当地时间9日深夜11点多。然而,当带队教官建议大家先到营地休整时,所有人都拒绝了。

在伊斯坦布尔机场转机时,当地民众集体起立高喊“蓝天,加油!”的画面,至今深深刻在邵江宁的脑海中。“善良没有国界,生命不分种族。那一刻,我都有些哽咽了。他们在我们身上看到了希望,而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到的是责任。”邵江宁回忆说,“再加上我们在路上也有接到指挥部的信息,说我们要去救援的区域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有生命迹象,这更让大伙都铆足了一股劲,迫切想要挽救生命,谁也顾不上舟车劳顿了。”

就这样,那一夜,邵江宁、王同、高以勒和其他救援队员一起,一直奋战到次日凌晨3点多。

“哎……那是一栋六七层高的自建房,经过强震,已经粉碎了一地,废墟大约就一层楼这么高了。太遗憾了,当晚我们最终没有在这片废墟里救出生还者。”电话里,邵江宁长叹了一声,缓缓地说着。

平均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

这样的遗憾,在之后的几天里,每天都在发生。邵江宁也无数次在内心深处自责:“我们来晚了,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救援队员们已经在争分夺秒,持续作战,没有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邵江宁、王同、高以勒3人同被编在中国蓝天救援队营救二队,队内共37人,主要负责4个作业面的救援工作。每天,队员们7点准时起床,接着前往救援现场,直至次日凌晨才会返回营地“补觉”,最多不过三四个小时。

虽然如此,邵江宁说,大家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即使是面对黑夜里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恶劣天气,即使是遭遇不时发生的明显余震,即使是钻进狭窄的救援坑道面临风险……“害怕”两个字,早已被抛到了脑后,在邵江宁他们心中,只坚定着一个使命:挽救生命,分秒必争!

邵江宁、王同、高以勒3人都是“身经百战”的救援队员了。然而,跨国救援、地震救援,他们都还是生平头一遭。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邵江宁表示,虽然队员们之前有过无数次模拟训练,但实操中还是有着质的区别。“抛开天气、余震等不利因素,在强震中,很多房屋的空间都发生了严重错位,这给破拆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当我们一步步接近生命的同时,更多要考虑的是如何避免给幸存者带来二次伤害,即便是遇难者,我们也要让他们体面地‘离开’。”

另外,语言沟通也是一个难关。“因为作业上有很多是专业术语,有时翻译也不能及时表达准确的意思。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是跨国救援,在救援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邵江宁说。

爱无国界 “温暖画面”每天上演

截至当地时间2月13日上午9点20分,邵江宁、王同、高以勒3人所在的中国蓝天救援队营救二队,共营救被埋幸存者2人。其中,9日成功营救1人,11日成功营救了1名被埋117小时的83岁老人。完成现场被埋遇难者搜救25人。

喜悦、遗憾、悲痛……各种情绪每天都在救援队员们的内心交织着。而这其中,还有一种,是“感动”。

当邵江宁他们在用爱和责任实施救援的同时,这些天里,当地民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些远道而来的救援队员们。

邵江宁说,在救援现场,当地的老百姓、社会组织每天都会自发给队员们送来食品,“土豆啊,牛肉饼啊,还有巧克力啊……他们不断给我们送来各种好吃的食物,真的太让我们感动了,也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意。”

“我们在这里一切安好,请家乡人民放心!”在电话连线的最后,邵江宁托记者转告关心他们的人们。他说,根据安排,此次参与国际救援的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将于近期分批返回祖国。在此,我们也祝所有队员们平安归来。(何可人)

关键词: 马拉蒂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