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系列报道②

450棵法桐沿河伫立,色彩缤纷的景观小品点缀其中,弧形花坛坐凳、休闲园路、慢行步道,让徜徉的市民倍感贴心;到了晚上,别致的庭院灯、霓虹灯营造出别样的韵味——改造一新的关河绿地口袋公园,宛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闪耀在关河河畔。


(相关资料图)

这个通过“微改造”被列入江苏省政府民生实事“乐享园林”项目的口袋公园,今年7月开放后,成为“老园林”戚维平每晚必到的“打卡地”。

戚维平自1997起进入常州园林绿化部门工作,现任市城市管理局绿化管理处处长。数十年见证和参与了常州园林绿化变迁的他,对这两年常州建设口袋公园、绿化精品道路、精品街道等“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城市更新举措给城市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时代在变,理念在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也在变,随着一个个‘口袋公园’横空出世,过去让市民出门1000米进公园、500米能见绿的追求,已经升级为出门300米即有公园可游憩。”

(一)

戚维平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游览红梅公园的经历,他仍津津乐道。

“小时候我家住在离城20公里的武进乡下。父母答应,上学表现好过年就带我去红梅公园玩。这个承诺令我足足兴奋了大半个月。”戚维平记得,年头上,他一大早就穿戴整齐,做好了出门的准备,然后跟着父母坐了1个小时的农公车,在满心期待中赶到了常州市最有名的旅游景点——红梅公园。

当时,常州只有三个公园:红梅公园、人民公园、东郊公园,论规模和人气,红梅公园首屈一指。年头上的红梅公园门口熙熙攘攘,父母购买每张5分钱的门票后,带他进入公园。文笔塔、动物园、人工湖……公园里的大小景致都给戚维平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还记得我当时最喜欢的是公园内的‘游龙戏水’游船。”不过,因为路程远、耗时久,年幼的他还没有看遍整个公园,就被父母催着赶路回家,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丝遗憾。

那个年代,常州有句老话:“马复兴吃点心,大光明看电影,红梅公园谈爱情。”那时,红梅公园是最负盛名的城市“绿肺”,也是那个年代的“网红打卡地”,承载了几代常州人的鲜活记忆。

工作后,戚维平依然和红梅公园有着解不开的缘分。其中,红梅公园的开放式改造是他职业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

2002年,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还绿于民”“市民公园、市民享受”等全新理念,陆续将人民公园、兰园、红梅公园等14座封闭式收费公园全部实施敞开式改造。戚维平当时在市园林局园林处任职,是这项重大工程的参与者。“当时,常州提出了市政类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建设目标,这在本世纪初的城市建设理念中是十分领先的。”

占地面积达34.64公顷的红梅公园经过大手笔改造,于2006年9月28日向市民免费开放。此后,常州所有市政公园的围墙都被拆除,成为当时江苏省唯一一个市政类公园全部免费开放的城市,不仅得到了市民的称道,还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2009年,常州市敞开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那时,常州还不惜投入建设了多个大公园和大规模的城市绿地。仅2009年,常州就建设改造了飞龙公园、西林公园等9座公园绿地,新增绿地面积55.23公顷,改造绿地面积18.92公顷。

(二)

“让市民出门到达公园绿地的距离从1000米缩减到300米。”进入新时代,市民对于城市生活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的理念、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升级。

去年,戚维平又投身到关河路精品绿化道路的改造提升中。

关河位于常州老城厢的北边线,与大运河组成文化水环,是常州城区的一条历史文化长廊,在老常州人心中的分量很重。“关河沿线原有的绿化基础很好,树木茂密,养护得宜,但也有诸多不足。”戚维平说,原有的绿化带空间过于荫蔽,利用率低,滨河慢行系统也存在堵点,老百姓看得见绿,但走不进、也摸不着。为此,2.4万平方米的关河路绿地以口袋公园为改造方向,保留了原有的450棵法桐和一些高大乔木,通过巧妙设计和科学移栽,将原本封闭的绿化带开放,形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并在内部增设了休闲步道、景观小品和5000多盏路灯、庭院灯、柔性霓虹灯,同时新增了以绣球花为主的开花植物,布置了组团式花境。这样一来,市民到这里散步,不仅能见绿,更能赏花,不仅能滨水,更能亲水,别有一番趣味。

除了提升游览体验,口袋公园在更新过程中还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与关河绿地口袋公园改造同步,原有的公厕也进行了“革命性”的升级改造,建成了集合基础功能、便民服务、便民商业、公共服务四大功能的便捷驿站。这些,连老园林戚维平都不禁感慨:多项“黑科技”的使用,刷新了他对公厕的认知。第三卫生间装的是感应式门锁,只需在感应区挥手就能开门,里面设置了儿童安全座椅、紧急呼叫器等人性化设施,还配备了新风系统。驿站共享空间,不仅有手机充电器、直饮水机、擦鞋机、微波炉等设施,甚至配备应急救护利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昔日公厕,通过微改造已成为过路市民和户外劳动者“渴了能喝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伤了能急救”的暖心歇脚之地。

每天晚饭后,戚维平习惯和爱人一起出门散步,总要到关河绿地口袋公园转一转。这里的人气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里弄“烟火气”,锻炼、跳舞、摄影、下棋,居民总是成群地聚集在这里,即使到晚上9点多,仍是一片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他还多次遇到美术生来口袋公园写生,以往,这只有在红梅公园等大公园才能看到。

(三)

“像关河绿地口袋公园这样的迷你城市开放空间,仅今年常州就改扩建了28个。”戚维平介绍,近年来,常州以建设“公园城市”为目标,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园中建城、城中有园、移步闻香。其中,以口袋公园为代表的迷你城市开放空间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之一。

少年宫西大门口袋公园,以向青少年普及安全知识为主题,设有绿梦童区角,趣味互动区,让来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家长,在门口休息、等候时也能有所收获;西新桥三村口袋公园,以法治文化为特色,在公共绿地外增设漫画展示区,寓教于乐、以案释法,深受小区居民喜爱;牛塘镇卢西村口袋公园以乡村文化资源为特色,打造橘猫胖花、阳光开朗的阿婆、酿制米酒的老伯等IP形象,为乡村振兴增添浓厚文化氛围……一个个口袋公园已在常州星罗棋布,且从城市扩散到乡村。

“一园一特色”,常州突出让城市里的原有绿地或闲置空地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此打造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围绕老旧到焕新的价值更新、郁闭到开敞的空间更新、单一到复合的功能更新、深绿到亮绿的生态更新四个方面,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出了一系列口袋公园,2021年被住建部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并在全国作为城市居住社区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的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串园成线、联绿成片,截至2021年底,常州市建成公园绿地面积3196.28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过90%,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4.91平方米。“推窗见绿”已在常州成为现实。

“经历过大规模的增量建设阶段,当前城市建设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过原有城市绿地的改造升级,在细微处着眼,突出‘可看、可进、可享’,是我们在城市更新中的一点探索。”戚维平说,让市民在移步换景中实现生活品质的跃升,实现获得感、幸福感的丰收,是他这个老园林和同事们在新时代的新追求。

关键词: